close

  文/羊城晚報記者 劉雲 通訊員 朱海靖
  圖/羊城晚報記者 朱文海
  “你們給了我們太陽花的精神,這是生命的張力,也是生命的溫情,更是社會最需要的正能量。”昨天上午,剛剛度過六一假期,回到學校的越秀區啟智學校的學生們,便收到了這樣的贊許。
  越秀啟智學校有學生300人左右,其中大多是一級或二級中重度特殊兒童,僅自閉症兒童就超過90多人。這樣的學生層次,對於學校的管理是極大的挑戰。
  10年個別化教育經歷
  越秀啟智學校位於白雲路義利街,學校的旁邊就是一個菜市場,穿過巷子是519路、59路車的公交總站。豐富的社區資源,為學校進行“以生活為核心的主題教學”提供了便捷。
  “讓智力障礙學生能過上獨立的生活,便是我們的教育要求。”越秀啟智學校校長陳凱明這樣說,“和普通學校不一樣,我們培養學生要成為四種人。最好的孩子,我們的培養目標是成為一個好公民,和正常人一樣有工作、有家庭。智障較差一些的,我們將其培養成為家裡的好幫手。能力更弱一些的,目標成為家裡的好家人,能自我照顧,並和家人和諧相處。能力最弱的孩子,培養目標是‘成為好照顧’。也就是說,即使是終其一生要人照顧,也要成為一個好照顧的對象,喂飯知道張口,穿衣知道伸手,保持良好情緒,和周圍人和諧相處。”
  由於校園深處社區,越秀啟智學校老師開發了一些與普通學校不一樣的教學形式。“我們進行的所有主題教學,都是根據學生的IEP(個別化教育計劃)來有效制定的,真正從學生的生活需求出發進行設計。”越秀啟智學校黎麗瓊老師介紹。
  所謂個別教育計劃(IEP)又稱為“個別化教育方案”。即地方教育部門的代表、醫生、心理學家、教育學家、教師、學校負責人、社會工作者、學生家長或監護人和學生本人,共同組成小組,為每個鑒定有殘疾的學生,制定一份書面教育計劃,作為教育學生的工作依據。
  20世紀70年代,個別化教育計劃開始在美國正式實行。到1978年,美國3至21歲的殘疾兒童已有80%接受特殊教育,其中95%有個別化教育計劃。隨後,歐洲等越來越多的地區在特殊教育領域,也相繼為殘疾兒童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划行動。
  “我們於10年前在國內率先實踐個別化教育工作,這10年裡,積累了自己的經驗和體會。個別化教育是根植在對兒童個性的尊重上,變教材教師為中心為以兒童為中心,真切關照每個兒童個性發展的新教育。”陳凱明校長說。
  老師就是為學生服務的
  昨天,在越秀區啟智學校的大課間活動現場,來賓與學生們玩起了彩虹傘等互動游戲。在偌大的傘佈下,孩子們排成龍,穿行在來賓中間,玩得不亦樂乎。據陳凱明校長介紹,啟智學校招收的學生最小的僅6個月大,最大的有20歲。“我們的特殊教育既有學前的,即半個月到學前六歲的康複課,也有九年義務教育的,還有職業高中。”
  陳凱明校長說過一句話:我們就是為學生服務的。我們老師的底線就是要對學生好。這句話,在越秀啟智學校表現得十分充分。在二2班,兩位老師在幫助學生吃午飯時,用剪刀把學生餐盒裡的菜剪短,把肉從骨頭上剔下來。
  而這樣的場景,在啟智學校隨處可見。
  越秀啟智學校的老師主要分為三個類別,一類是包班老師,一類是藝能科老師,一類是康復資源老師。當老師們進行綜合研判、確定某一個孩子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後,他們就根據這個孩子的需求,對他進行各個方面領域的教育。低段的孩子平均一個孩子每天都有2-3個個訓,除了一些能力比較平均的孩子,這樣強大的對孩子的支持系統,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為孩子提供了有效保障。另外,康復資源組的老師還要為包班老師提供支持,比如哪個自閉症的孩子在某一個時段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,康復組的老師馬上會進行分析,為什麼他會這樣,怎麼樣去干預和解決,協同老師一起去解決,最終目的也是讓孩子更好地發展。
  羊城晚報記者在與老師的交流中得知,啟智學校中真正有特殊教育背景的老師少之又少,康復資源組的40餘名老師中,只有兩個是心理系畢業的,其餘的大部分都是體育專業畢業的。“老師之所以成長得如此快,得益於強度密集的教師培訓。” 黃潔薇老師說。
  在老師的行事日曆中,記者看到了幾乎所有老師已經連續兩個月沒有休息過,因為休息日全部在做培訓,培訓完之後教師要做個案,開闢自己的試驗田,來提高自己的實操能力,學練結合,從而不斷提高。
  街坊變得善意和包容
  勞燕老師告訴記者,啟智平時的教學形式不拘一格,老師經常會帶著學生走進社區採購,去哪裡坐哪路公交車,端午到了要吃粽子,怎麼去買怎麼去做怎麼去燒都是教學內容。“我們的教學內容淡化了學科的要求,更註重功能性,從生活中來,到生活中去。”
  羊城晚報記者走訪白雲路義利街居民發現,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地方的街坊,更理解和接納特殊孩子,“他們經常會來我這裡買東西啊,有一次,一個小朋友抽動症發作了,大叫,嚇得幾個大伯和奶奶要走,我告訴他們,孩子叫一下就好了,不會傷害到你們的。”一位賣菜的阿姨回憶說。
  “我們也曾經幫助學校找走失的學生的。”519路公交車總站一位工作人員說。“學校老師和義工經常會給我們派一些宣傳資料,我們知道這裡有一所特殊兒童學校。有時候,會幫助學校做一些小事。能夠與善結緣,真心是件好事。”
  越秀區白雲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表示,啟智學校附近的居民也在悄悄發生改變:從不太接納特殊孩子天天出現在眼前,到習以為常,再到現在的樂善好施,僅用了五六年時間。為了更好地配合學校開展的“以生為本,協同服務”教育理念,越秀區白雲街要求學校周邊商店全都承擔“啟智學校教育服務實驗田”的任務,不僅不能歧視前來購買物品的特殊兒童,而且還要耐心細緻地營造孩子成長和康復的社會環境。
  越秀區委常委、宣傳部長陳曉丹說,從這點看,啟智學校起碼是一扇創建精神文明的窗口。孩子們身上散髮出的“太陽花的精神”,是生命的張力,也是生命的溫情。與善結緣,這正社會最需要的正能量。
  劉雲、朱海靖  (原標題:個別化教育讓特殊孩子學會生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v28hvqzb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